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家有網路小孩,該如何引導?

使用電腦、網路,是否已經成為家中跟孩子溝通的必要籌碼之一?


又或者您知道自己孩子所使用的軟體是什麼嗎?


面對海量的資訊,如何教孩子篩選,是未來孩子們在生活上最重要的課題,


前幾期親子天下提到關於網路小孩的處理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原始網址:http://www.cwbook.com.tw/common/magazine.jsp?productID=3439)


---


@基本認識一:防堵,不如準備


焦慮和恐慌,讓很多家長老師聞電腦色變,視網路為洪水猛獸,希望一聲令下就全面圍堵、禁止。但網路科技是必然的趨勢,擋也擋不了。



朱學恆舉例,在google上查「色情守門員」,查到筆數最多的反而是「如何破解色情守門員」。號稱宅男教主,從小在電腦陪伴下長大的朱學恆,最
近才剛成為新手爸爸。他逆向思考的呼籲,使用網路,不但不能禁止,反而應該要提早開始、提早學習。父母要花力氣陪伴、教育,讓他知道真正的危險,讓小朋友
「夠懂」,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你一直禁止他,覺得是為他好,但五年以後再用,是不是真的比較好?你等於把你的孩子在未經訓練的狀況下,放到一個都是鯊魚的海裡面,你的孩子卻
不知道怎麼防護自己,」朱學恆說。



「所有的新發明,剛開始都會讓人恐慌,因為不知道它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台灣雅虎總經理洪小玲觀察,「家長因為不了解,所以會把壞的那個部分想得
很大。」洪小玲認為,「網路不好的東西,和我們實體社會的都一樣,」重要的是家長要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去了解、去關心孩子。



@基本認識二:同理,取代責備


「我不過是叫兒子先出來吃飯,等一下再玩,他摔門大叫:我在打仗,不要吵!」一個爸爸不解的問,有這麼嚴重嗎?如果這孩子是線上遊戲「天堂」三個
聯盟的大盟主,正帶領幾萬名網友大軍攻城作戰,誰到前線當射手、誰負責後勤補給運輸,指揮大軍全靠他,他能放著數萬名網友不管,自己去吃飯嗎?



當「網路新移民」碰上「網路原住民」,親子溝通常因數位落差產生障礙,家長完全無法體會孩子的處境和心境,一句「那有什麼好玩!」,彼此關上溝通
大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指出,家長若未能了解孩子的上網行為和經驗,容易低估網路的影響力,導致不恰當的言論及行為。



王智弘建議,遇到類似衝突,家長應該先試圖跟孩子「訊息同步」,理解孩子上網的活動,或是最喜歡的遊戲,知道背後吸引他的因素為何,家長不一定要
認同,但至少要跨出善意的第一步。試著先了解、接納,才有改變和溝通的可能。



中華民國社工師公會理事長張淑慧也強調,青春期的孩子,把網路當成爭取自我權力的空間。許多孩子把不想說、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的心情寫進網路,
因為家長不了解,無法掌握,等於宣示「這裡我最大,你對我無可奈何。」網路滿足青少年變成大人,和其他人連結,尋找自我價值的渴望。



@基本認識三:問題關鍵不在網路


「現在的網咖就等於八○年代的撞球場、九○年代泡沫紅茶,都是父母不信任的、青少年喜歡流連的『場所』,」資深輔導師張淑慧分析,每個世代都有讓
孩子沈迷的東西,無論漫畫、武俠小說、電玩或網路,都不過是「代罪羔羊」。導致孩子們會沈迷或犯罪的關鍵因素,恐怕不是網路,而是缺乏良好的親子關係、健
康的生活習慣,與正確價值觀的教育。



家長要體認,網路其實是現實生活和心理的延伸,孩子會想在網路世界中去實踐未獲得的滿足。在網路裡產生偏差的行為,在現實生活裡也會偏差。



展翅協會(原「終止童妓協會」)祕書長李麗芬自諮商過的案例觀察,從重度使用網路,到行為改變(沈迷),「這中間有歷程,絕非一夕之間。如果家長
要到孩子迷上遊戲、不想上學了,才驚覺事態嚴重,就表示親子關係不OK,」李麗芬說。



台灣微軟「二○○九年兒童網路交友調查報告」顯示,半數以上孩子上網地點是自己家裡,但能掌握孩子MSN即時通帳號和密碼的家長卻不到三成。微軟
公共事務部資深副理王秀芬因此強調,父母不能以為孩子在房間打電腦就很安全,因為從孩子房間連結出去的世界太大、太複雜,「家長的關心無可取代。」



交網友也是一樣。根據微軟的調查報告,會上網的孩子,有一半會交網友,而且多半瞞著家人和網友見面。李麗芬建議,家長不能禁止交網友,也不能否定
網友價值,而要鼓勵孩子說出來,並且告訴孩子,真實和虛擬朋友的不同。



很多孩子沈迷網路,原因可能只是「沒有其他更好玩的選擇」。張淑慧提醒,不論是不是網路,當孩子的生活被某一種活動霸佔,父母都必須提供另外的選
擇。



培養孩子多元的興趣,引導並幫助他建立其他嗜好,學校課業之外,鼓勵他從事多元的休閒活動,不論是打球、看書、聽音樂、做料理……,發現自己的專
長,帶他找到「更好玩的事」,讓網路生活只是生活中的「興趣之一」,而非「唯一」,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



@基本認識四:不要畏懼讓孩子成為你的老師


政大廣電系教授黃葳威坦言,家長在網路世界擺明跟不上孩子,必將面對父母權力失落的窘境,「家長就乾脆承認,並在過程中肯定孩子的成長。放下身段
請孩子教一些我們不懂的,為彼此設定一些可以合作的目標。」此外,黃葳威也建議,親子平常在家可以自然聊聊一些受挫或出糗的經驗,並常常肯定他們願意講心
事,往後孩子遇到問題,才不害怕說出口。



@兩劑預防針


如何讓孩子自信、安全的遨遊網海,又能避免各種潛藏的陷阱?



國內外的學者專家都異口同聲的強調,自制力是給孩子最好的「預防針」。自制力不僅是時間管理,還必須從小、從生活細節開始培養。



號稱「台灣第一代電腦兒童」的朱學恆和葉奇鑫,童年都有著賞罰分明的父母,規定他們打電動前,必須先把功課做完,維持好成績。「我很清楚我能打十
幾個小時的電動,是因為我把書看完了,否則我考試一定完蛋,完蛋之後,我就不能打電動。」朱學恆肯定賞罰分明、確實執行的親子約法三章,內化成他的自制
力。

家長的身教也很重要。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精神科醫師柯志鴻並不鼓勵家長一定要跟孩子一起玩線上遊戲。畢竟大人、小孩都很難抗拒線上遊戲,只要家長對
孩子多一點關心,讓他們重視自己、獲得歸屬感,建立良好互動關係更為重要。



面對過度依賴網路的孩子,家長不宜採用拔網路線、帶走鍵盤、電腦等激烈反應,或不給孩子溝通機會,只撂狠話,「你就是不准玩」。柯志鴻建議給點緩
衝期,改說:「我給你15分鐘,趕快把上面的事情結束掉。」家長必須要求自己先沉得住氣,因為再多的焦慮與情緒失控,都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第二劑預防針是培養判斷是非對錯、做正確選擇的能力。面對浩瀚的資訊,「父母無法將孩子該接觸及不該接觸的東西都列入清單,只能教他怎樣判斷對錯
和理由,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朱學恆說。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再怎麼高科技,還是要回歸傳統價值觀,教導孩子保護自己,對自己負責。

「網路素養其實就是做人的道理,平常待人接物沒問題,上網也不會有問題,」微軟全球技術支援中心副總洪志鵬說。



美國哈佛大學「博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提醒全天下父母,不要太過倚賴過濾軟體或其他科技保護孩子免於危險。「除了極少數例外,孩子在網路上碰到的
危險,絕不會比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的多。」孩子在科技的成長路上,家長的指引有如衛星導航系統,迷航或抵達目的地,家長責無旁貸。


0 意見: